2020年“感動文昌”十大人物【附事跡簡介】

2020年12月31日15:06  來源:海南日報
 

  陳明謙(左二)

  雲凰(左)

  陳仕楫(右)

  符藝華(右)

  醫療隊隊員

  團隊成員(左)

  詹達詞、林麗

  符柳

  梁青

  文昌消防支隊

  華僑陳明謙

  全心回饋故裡 心系教育發展

  “1984年我第一次踏足海南島,當時這裡還比較落后。但現在不一樣了,海南發展日新月異,進入了‘快速道’。我們瓊籍華僑更應該思考能為海南做些什麼事。”12月29日,筆者通過電話聯系到了年過六旬的文昌華僑陳明謙,老人言辭之真摯讓人感動。

  陳明謙現定居於香港。在商海沉浮多年,他始終赤子情深,心系海南教育發展。位於文昌市公坡鎮的英敏小學創辦於1911年,中間因故停辦,陳明謙父子得知后,立馬牽頭組織諸僑胞排除困難,捐資復辦。該校復辦29年來,得到無數海內外僑胞鼎力捐助,陳明謙父子更是慷慨解囊,除為學校捐資購置教學設備、擴建校舍,還每年拿出10萬元作為辦學經費。“迄今為止,陳明謙父子已為學校捐資1560余萬。”英敏小學相關負責人說。

  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陳明謙對文昌教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入公益捐款達3000多萬元。每每談及此事,陳明謙卻淡淡說道:“取於社會、回報社會。”

  如今,陳明謙更看好海南未來的發展,他表示,今天的文昌具備騰飛的條件,充滿發展機遇,希望各位僑胞能把握機會,回鄉投資興業。

  退休教師雲凰

  退休不褪色 海外傳鄉音

  “海南好,海南好,你是璀璨的珠寶,椰漿清清勝美酒……”12月29日,當82歲的文昌中學退休教師雲凰再次用地道的海南方言,唱起自己編寫的歌謠時,他的眼眶濕潤了。

  時間回到2003年,時年65歲的雲凰從文昌中學退休后,在一次聚會上偶然發現不少海南華僑的后代們對海南話知之甚少,他便萌生了傳播海南話的想法。

  恰逢當時新加坡海南會館邀請雲凰到新加坡為海外鄉親們教授海南話。“講課,我信手拈來,但講海南話課,我毫無經驗!”到實戰時,雲凰才意識到,要上好這些課,困難重重。

  “克服困難,去!”雲凰開始積極為教授海南話做准備。他閱讀了大量海南話相關書籍,並根據新加坡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他家裡至今還保存著當年的課件——厚厚一本手寫教材,包括海南話音序表、稱呼、氣候等很多章節,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鄉音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我教會華僑們更流利地說海南話,用鄉音激發他們的鄉情。”雲凰說。

  為人師者,雲凰用一生的時間來傳道授業。“即使僅有一點余熱,我也要在新的長征路上發光,才不枉此生。”雲凰的話鏗鏘有力。

  紫貝儂家慈善會會長陳仕楫

  用愛守護萬家燈火

  走進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的辦公室,隻見牆上貼滿了各種慈善公益行動的照片:文昌貧困生走訪慰問活動、翁田鎮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能拍下這些慈善公益活動照片,源於我最初的一個念想。”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會長陳仕楫笑道。

  時間回到2014年7月18日,這一天超強台風“威馬遜”在翁田鎮一帶沿海登陸,台風所到之處,房屋盡塌、樹木翻折、群眾被困,一片狼藉。陳仕楫看到如此畫面,倍感震驚和痛心,他便萌發了創辦慈善機構,號召更多的人幫助困難群眾的想法。

  2014年9月18日,文昌市紫貝儂家慈善會成立,由陳仕楫擔任會長。據不完全統計,慈善會成立至今,為社會奉獻資金及物資總價值超過700萬元﹔建立助學點7個,一對一助學125名學生,助學款累計142.16萬元﹔為大病醫療救助籌集善款約125萬元﹔組織公益活動200多次,號召社會參與公益活動12萬人次以上……

  “下一步,希望通過我們項目的不斷發展,影響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為文昌的公益慈善事業出一份力。”陳仕楫說。

  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符藝華

  扶貧“女將” 心懷百姓

  與符藝華簡單朴素的宿舍形成對比的是,文昌市文城鎮橫山村村委會翻修后的辦公室,光線透亮,桌椅嶄新。這是符藝華來到橫山村后,帶來的第一個變化。

  2019年初,符藝華經海南省農墾中學派駐到橫山村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巾幗不讓須眉,近兩年的時間裡,她扎根群眾,已然成為村民們一致認可的“女當家”。

  扶貧要扶智,來自教育系統的符藝華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通過與省農墾中學聯動,向橫山村小學捐贈圖書,並借助省農墾中學的師資為該村的學生上心理輔導課和急救技能培訓課,幫助孩子們提升知識技能,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

  今年9月,符藝華還鼓勵在外務工的鄉賢們聯合成立“橫山村愛心助學教育基金”,截至目前,基金會已收到愛心捐款9萬余元,還有愛心人士給橫山小學捐了6台電腦和6套課桌椅,讓鄉村小學生也能上計算機信息課。

  對於未來發展,符藝華有許多想法:“橫山村宜居宜游,靠著八門灣景區,是否能發展文旅項目,打造特色鄉村文化旅游,讓橫山村村民吃上‘旅游飯’……”

  同濟文昌醫院援鄂醫療隊

  逆行抗疫 拯救生命

  “回想起來,后怕嗎?”12月29日,面對筆者的提問,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覃星猛瞬間紅了眼眶。“怕,但是從未后悔過。”覃星猛說。

  今年1月24日是農歷除夕,已經兩年沒有在春節休假的覃星猛終於趕上一次輪休,帶著妻兒回老家過年。1月25日,正和家人吃團圓飯的他接到單位同濟文昌醫院辦公室打來的電話:“組織安排醫護人員赴湖北一線支援抗疫,你能參加嗎?”覃星猛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同意。在統一安排下,同濟文昌醫院先后派出了3批共32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

  “我可以!我能來!請讓我上!”醫者即勇者,與死神搶人豈可退縮?在武漢江漢方艙醫院,同濟文昌醫院10名援鄂隊員,經歷了12個小時的不吃不喝,經歷了臉上被護目鏡和口罩勒出一道道印痕,與手上被消毒水刺激出的一道道疤痕,經歷了一夜之間接收800名患者的最難忘的一個夜班……

  白衣執甲,逆行抗疫。最終,同濟文昌醫院醫療隊圓滿完成抗疫任務,實現“零感染”平安凱旋。“我們非英雄,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覃星猛說。

  邁號中心小學愛心服務送教團隊

  關心殘障兒童 把課堂“搬進”家裡

  “小霞(化名),你畫的拇指畫非常好看,今天進步真大!”日前,在文昌文城鎮名門村上文南村民小組,來自文昌邁號中心小學的愛心服務送教團隊的教師們正在給小霞“上課”互動,患有智力一級殘疾的小霞不會表達,但她知道自己熟悉的“姐姐”們又來看她帶她玩了,臉上堆滿了笑。

  “小霞不幸患有先天性腦癱,被評定為一級智力殘疾,盡管年齡已經18歲了,但卻隻有兩三歲兒童的智力水平。”送教團隊教師李玲介紹,2018年9月,文昌市邁號中心小學決定為她開展送教上門服務。

  “教育智力殘疾的學生比一般的學生更困難,光教課本知識,學生會沒興趣,很快就不想學。我們想了許多辦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做到寓教於樂。”李玲說,送教團隊的教師們分別給小霞設計了不同的課程來激發她的學習興趣,如教師李道勝教玩球,教師王文靜教剪紙,教師雲靜則帶著小霞到戶外認識花草樹木等……兩年來,送教團隊的教師們無論風雨都不曾缺席,在一遍又一遍的往返送教中,小霞的情況在逐漸改善。

  醫師詹達詞、林麗

  夫妻同戰“疫” 千裡一條心

  今年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湖北疫情告急,國家號召醫務人員支援湖北。海南先后派出七批醫療隊共865人支援湖北抗疫,同濟文昌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達詞就是其中一員。

  抗擊疫情,相隔千裡的詹達詞和妻子林麗共同上陣。其中,詹達詞主動請纓,與同濟文昌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出征湖北,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奮戰了37個日日夜夜。林麗是同濟文昌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同樣也戰斗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參與疫情防控。

  “臨別時,我和愛人微笑著告別,她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也知道疫情的嚴重性,也知道我們身上的責任,也很支持我去支援湖北。”詹達詞說,當時林麗只是交代注意做好防護,平安歸來,家裡有她擔當,不要挂念。夫妻倆很默契地鼓勵和加油,相信不久后定能凱旋歸來!

  環衛工人符柳

  堅守崗位11年 爭當“創衛”先行者

  “進場的垃圾及時焚燒處理或者填埋,這讓環境越來越靚,作為一名環衛工人,我倍感自豪。”日前,在文昌北控環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文昌環衛局駐場組組長符柳正在調度室裡監控著垃圾的后端處理。今年40歲的符柳,2009年進入文昌環衛局工作,11年來扎根環衛工作一線,揮洒著自己的汗水,在文昌開展“創衛”工作的路上,他爭當一名先行者,默默奉獻。

  終日與垃圾打交道,這對於別人來說又臟又累的活,在符柳看來卻是一份值得自豪的事。“我個人的工作沒有什麼成績,要說讓我對我的工作不斷感到自豪的,就是文昌的市容市貌,環境衛生越來越好,街道越來越美,這就是我們一線環衛工人深感驕傲的事。”符柳說。

  在工作崗位上,符柳有個令人“不解”的習慣:在春節等闔家團聚的重要節假日,他卻主動申請加班。對此,符柳笑著說:“其實不只是我,很多同事都會選擇在特殊的日子裡堅守崗位,因為我們知道,環衛工作越是在節假日工作量越大,因為流動人口多了,生活垃圾量肯定更多,我們不留下來加班清理,怎麼給市民和游客整潔的環境?”

  村支書梁青

  把村民當家人 興產業助脫貧

  “梁青,這樣干行嗎”“你放心大膽去干,我們政府都會支持你”……這些對話,常發生在51歲的文昌市東路鎮美德村黨支部書記梁青和村裡貧困戶的交談中。

  村民馮爾成以前最怕過年和孩子大學開學報名,因為家裡太窮,甚至過年都拿不出300元。2014年,馮爾成被列入該村貧困戶后,梁青經常給他講各項政策,鼓勵他走靠種植、養殖致富的路子,如今馮爾成家早已脫貧,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村委會辦公室的大文件櫃裡,專門存放了每一位貧困戶的檔案。梁青就用文件盒裝好每位貧困戶的所有材料,在文件盒上寫上對方的名字,一目了然,找起來也方便。

  為促進美德村的產業發展,梁青多方奔波,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和籌措資金修路。目前美德村內道路暢通,村內道路基本硬化,為村民打開了“致富路”﹔該村還實現了村民飲用自來水全覆蓋,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2019年,因脫貧攻堅工作突出,梁青獲評海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先進個人”。

  文昌消防支隊

  鐵律磨精英 水火煉英雄

  11月22日凌晨4時,城市裡很多人已經進入夢鄉。此時,文昌市區一棟民宅突發火情,現場火光閃現、濃煙滾滾,而這棟民宅裡還有大量被困群眾,現場情況告急。

  接到警情后,文昌消防救援支隊文清大道消防救援站的隊員們迅速從睡夢中醒來集結,一分鐘火速出動,趕往火災現場,扑滅火源,轉移疏散被困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這樣一支素有“鐵”一般的嚴明紀律,多次獲省部級以上榮譽的精英隊伍,在險情面前他們永遠是堅定的逆行者,緊急救援,向險而行。險情下,他們憑借過硬的救援技術和無畏的堅定勇氣,排險情,救群眾,主動扛起航天城建設的消防責任擔當,留下了一幕幕感人畫面。

  今年28歲的隊員朱新杰來自河南,來到文昌消防救援支隊已經5年。他告訴筆者,一年隻有一次回家探親的機會,而每次出警都在險情的最前線,曾有機會離開支隊,但他卻選擇留下,“在這個崗位上我不后悔,我還要不斷磨煉自己,幫助別人,這就是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朱新杰堅定地說。(除署名外,本版圖片均由文昌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