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方:发展有新路 村庄变新样

近年来,上红兴村将生态养殖发展成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引导农民参与生态家禽养殖,多渠道助农增收致富。

新闻动态

板桥镇新园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

作为板桥镇最后一个通过整村脱贫出列验收的村庄,新园村曾经因为资源匮乏、缺乏产业带动等原因而被列为深度贫困村,为了改变这个黎村的落后面貌,在省、市、镇的支持下,新园村干群不断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多措并举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村民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八所镇上红兴村

“德”字当头 乡风文明润民心

上红兴村是一个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都非常普通的传统村落,然而得益于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该村以党建引领,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打造感恩尚德文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爱国爱村、邻里和睦、团结奋进”的村风和“崇德重教、勤劳乐业、朴实友善”的民风,让这个普通村庄焕发出了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东河镇玉龙村

黎村“织娘”巧手织出幸福花

黎锦产业从以往单打独斗愁销路向现在抱团发展路子宽的转变是东方市乡村振兴工作中采取的超常规举措。近年来,东方市为了振兴农村经济,不断推进黎锦产业化发展,通过专业合作社、电商等平台打开黎锦销售市场。下一步,东方还将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吸引、企业参与”的原则,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新思想、新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三家镇乐安村

返乡创业大学生打造现代“田园牧歌”

近年来,乐安村利用地域区域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岭地坡资源优势打造四季水果之乡,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包括凤梨释迦、黄皮燕窝火龙果、龙眼、红心菠萝蜜、泰国金椰、水晶蜜柚、绿橙等。 “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一款APP,植入到田间地头,通过系统培训后,村民们只要登上平台,就可以自己完成产品上架及销售。”吉昌超说,“引导村民发展产业才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东河镇西方村

毛豆变“金豆” 开启产业发展新路子

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原来属于深度贫困村,“2019年我刚到村里,村里都是土路,人走进去都要穿雨靴。”王平斌感慨着。如今的西方村,处处通了硬化路,道路整齐,环境优美,这一切都源自那小小的毛豆。
如今的西方村旧貌换新颜,也有了五大变化:两委干部素质提高了、产业增强了、环境提升了、收入高了、生活改善了,王平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118.46万元,成为了示范引领村,以点带面辐射到周边村庄,实现共同富裕。”

三家镇红草村

小村庄养出了鳄鱼大产业

位于东方市三家镇东部的红草村原本是一个依靠传统农耕产业发展的小村庄,在整个三家镇来说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从2015年退役军人徐祥猛和他的伙伴们引进了东方市第一家鳄鱼养殖场开始,这个不太起眼的小村庄就因为“鳄鱼来了”而远近闻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村民逐渐消除了最初对于鳄鱼的惧怕心理,他们或者到鳄鱼养殖场务工,或者自己创业养起了鳄鱼,由此吃上了“鳄鱼饭”。

大田镇罗旺村

产业“造血”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

2015年,罗旺村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发展十分落后,被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当时村民们都没有产业,都是自己搞种植,看天吃饭,收入非常不稳定。”罗开强告诉记者,“现在就不一样啦,村里有了劳务输出队,村民们除了自己种植槟榔、香蕉之外,还能出去务工,大大增加了收入。”
“如今,大田镇组建了24个村劳务输出队,由镇级劳务输出工作站统一管理。”大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田京泉表示。据了解,劳务输出队成员覆盖整村,该主要是为辖区企业、种植基地和农户搭建用工务工平台,既解决企业、种植基地用工难题,又能助农增收。

江边乡白查村

走进黎族古村落 探寻船型屋“冬暖夏凉”奥秘

如今白查村的船型屋已没有村民居住,但屋内仍可见村民居住过的痕迹。“为了更好地保护,原来的白查村整村搬迁至一公里外政府统一修建的房屋居住,现在的白查村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旧村’。”符海宗说。
目前,白查村的船形屋已进行了编号保护,同时,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还安设宣传警示保护牌。为了可持续性保护,东方市政府从 2013年7 月始,相继投入专项经费来定期修缮破旧的船形屋,还聘用了8名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船型屋最怕火,我们每个屋子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灭火器,还有专人进行巡视看管。”符海宗告诉记者。

景美民富产业旺

东方·乡村·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