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1914–1993)
何英,原名何君燦,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人。出生於農民家庭。13歲時隨親戚出洋謀生,當過學徒、店員、工人。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在馬來亞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30年代初,何英先后任馬來亞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馬共中央巡視員等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領導廣大華僑反對英殖民統治的壓迫。1935年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毫不動搖。1936年,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返回海南。回到海南的何英曾一度失去與黨的聯系。何英為尋找中共組織,從海南輾轉到廣州、上海、南京等地,終於在長沙找到黨組織。1938年7月,何英被派往中共廣州市委任特派員。同年,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研究委員會委員。1939年,轉入中共中央馬列學院、馬列主義研究室學習,並擔任馬列主義研究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1942年1月,何英任中共中央黨務研究室研究員。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何英奉命奔赴東北戰場,先后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八旅政治部主任、黨委副書記,第四野戰軍第41軍第121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等職,參加沈陽、四平、遼陽、本溪、鞍山、撫順、通化等城市保衛戰以及解放遼陽、鞍山、本溪、錦州等重大戰役。東北解放后,何英率部隨四野大軍入關,參加解放張家口、北平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何英調入外交部,歷任駐雅加達總領事、駐印度尼西亞使館公使銜參贊、亞洲司副司長、駐蒙古大使、西亞北非司司長、駐坦桑尼亞大使兼駐烏干達大使、亞非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等職。1982年4月任外交部顧問。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中國——伊朗友好小組主席。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何英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極力宣傳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交往原則,在變化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促成多個非洲國家同我國建交,為新中國外交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任外交部副部長期間,1974年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身份前往巴格達參加伊拉克國慶。1976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贊比亞舉行的坦贊鐵路交接儀式,后去扎伊爾訪問。1978年至1980年先后去約旦、科威特、索馬裡、肯尼亞、阿曼、黎巴嫩、埃及、阿拉伯也門和南斯拉夫等國訪問。1982年至1983年,曾以政府特使、外交部顧問身份訪問塞浦路斯、敘利亞、利比亞、民主也門和伊朗。1986年率中國人大代表團訪津巴布韋,並在首都哈拉雷舉行的非洲議員人口和發展會議上講話,介紹中國人口政策。1990年作為人大代表團團長出訪阿曼。早在延安時期即從事中共僑務工作。主持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工作期間曾多次率考察組赴日本、泰國、菲律賓、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考察僑情,慰問僑胞。
1993年10月3日,何英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陳立超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海南黨史百名人物|海南黎族領袖王國興:不當“山大王”一心跟黨走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