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德
(1916–1998)
林修德,原名邢谷橋,曾用名邢秉樞,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人。1927年,少年時期的林修德從越南回國,在文昌縣第一小學讀書,參加童子團。后考入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就讀,1930年在瓊海中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書記。因遭國民黨反動派懷疑被搜捕,1931年又出洋到了越南。林修德在越南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37年他在堤岸、西貢領導兩地華僑學生向國民黨駐越南西貢的領事請願,要求保護華僑的救國自由。同年,林修德回國,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學、上海大同大學讀書,任上海學生救亡會主席。1938年,林修德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上海學生救亡協會黨團書記、中共上海學委常委。林修德積極帶領學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和青年學生一起發傳單、演話劇,發動群眾募捐,動員青年參加抗日武裝,為抗日根據地輸送有生力量。1941年,林修德奉調到蘇中(即江蘇長江以北的中部)抗日根據地工作,任中共南通中心縣委宣傳部長、縣委蘇中辦事處處長,蘇中第二專員公署公安局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林修德歷任中共蘇中東台縣委書記、華中工委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兩淮市委副書記、蘇州市委副書記、福州市委副書記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林修德歷任中共廈門市委副書記、廈門市市長、廈門市委書記,福建省委秘書長兼統戰部部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福州市委第一書記等職。1963年,林修德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75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林修德擔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同年,東南亞一些國家先后出現排華浪潮,尤其是越南迫害華僑的事件經常發生,被驅趕的難僑從1萬人增加到30萬人。大量難僑從雲南、廣西邊境蜂擁入境,形勢嚴峻。以廖承志為首的國務院僑辦黨組,指派林修德趕赴接僑第一線,已年過65歲的林修德冒著酷暑,晝夜奔波在雲南的河口和廣西的東興、憑祥、北海邊境口岸,落實接待難僑工作,把祖國的關懷和溫暖送到難僑中。經過國務院、地方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在短短幾個月內,幾十萬難僑被送到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的華僑農場妥善安置。各地僑務部門成立86個華僑農場,安置越南難民26萬人,順利完成接僑安置工作。
1985年,林修德任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顧問。他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十一大代表。1998年4月8日,林修德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陳立超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海南黨史百名人物|海南黎族領袖王國興:不當“山大王”一心跟黨走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