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海南热带资源开发,根据国家农垦部和广东省委的决定,1958年3月,设在广州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迁至该所设在海南儋县的联昌试验站所在的地区,面积约1666公顷,起名为宝岛新村,并于同年5月成立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实行所、院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所、院迁建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数百名职工及家属到达宝岛新村后,绝大多数人只能住进临时搭建的茅草房,大件行李、仪器设备只能堆放在只有盖顶的草棚中。筹建中的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在当年秋季开学,也只能临时搭建16幢茅草房当做学生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被称为“草房大学”。所、院建立之后不久,又遇上经济困难时期,科教员工、学生生活所需的基本粮油和副食品供应十分紧缺。
1958年,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从广州迁到海南儋县(今儋州市),同时在此建设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图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师生在那大联昌胶园的现场教学。(图片选自《海南党史二卷本》)
为了解决教学、科研和生活急需用房,所、院自力更生,成立基建队,办起石灰厂、砖厂、打石厂和木工厂,自己动手盖房。1958年底,建成一批简易砖瓦平房,所、院大多数教职工和学生搬进了新居。接着又先后建起一幢研究大楼和一幢教学大楼。在经济困难时期,为解决粮食和副食品困难,所、院利用自有的大片土地,组织科教员工和学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生产自救。1960年,所、院种植的粮食获得丰收,终于渡过了生活难关。随后,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陆续创办起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水电、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商店等设施,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设置了邮电所、储蓄所、书店等,所、院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58年所、院成立时,所、院党委提出“一统四包三结合”的工作方针,即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科研、教学人员包科研、包教学、包生产、包推广,实行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1959年2月,根据广东省委召开的“开发海南和湛江热带地区座谈会”精神,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改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由国家农垦部和广东省双重领导。7月8日,国家教育部、农垦部发文,正式定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65年,经国家科委和农垦部批准,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扩建为农垦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两院”称谓从此开始。“两院”创办初期,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科研、教学机构完全合在一起。1959年7月,科研、教学机构分设,研究所以科研为主,教学、生产为辅;学院以教学为主,科研、生产为辅。1960年,研究所设有研究机构8个,学院设有6个系。
研究所迁往海南以前,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技规划中关于“我国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开发”10项课题的科研任务,特别是承担我国天然橡胶的国家科研任务。1958年,广东省制订《1958—1962年热带作物科研工作规划纲要》,提出7项科研任务交由研究所承担。研究所下迁海南后,尽管受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等运动的影响,但研究所对所承担和参与的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研究课题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6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工作会议,制订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10年规划。所长、院长、党委书记何康带领黄宗道等人参加会议,并向会议提交《1963—1972年橡胶及热带作物科技发展规划》草案,提出81个研究项目、239个课题。这些项目和课题被列入国家重点任务。学院从1958年建立起就进行招生,实行的是指令性招生计划,招生范围仅限于华南4省区,即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至1965年,共招收8届本科生897人,毕业881人。
“两院”在创办和成长期间,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从1959年至1963年,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彭真、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两院”及其所属的粤西试验站视察并指导工作。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两院”扎根海南立业、发展前进的动力。
1994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改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996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改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合并,“两院”部分搬迁至海口,只留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三个研究所,新海南大学则在此设立了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文章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整理:丁洁
音频制作:孟凡盛
主播:毛雷
往期回顾:
第2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国民革命军南讨胜利和琼崖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8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9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琼崖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与琼崖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第14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及母瑞山艰苦岁月
本栏目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