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士杰
(1920-1991)
許士杰,廣東澄海縣(今汕頭市澄海區)人。1938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樟籍鄉支部書記、西樟鄉總支書記。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43年隆都淪陷前后,許士杰以開小藥店為掩護,搞情報,做內應,配合潮澄饒敵后抗日武裝工作隊打擊當地日偽政權。1944年11月,任中共潮汕鐵路工委組織部長、副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后,許士杰於1945月10月調回澄海隆都開展統戰工作。1946年9月,許士杰任中共普寧縣委組織部長、副書記﹔1948年后歷任中共潮澄饒平原縣委書記兼潮澄饒平原武裝突擊隊政治委員、邊縱第四支隊第十四團政治委員、中共潮汕地委潮澄饒分委副書記兼澄海縣委書記,在潮安、澄海、饒平3縣領導武裝斗爭,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1月,許士杰任中共澄海縣委書記,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把澄海縣發展成為全國農業先進縣之一。1953年后,許士杰歷任粵東區黨委工業部副部長,中共汕頭地委常委、工交政治部部長,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辦公室副主任、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等職。1962年,許士杰挂職下放,任中共新會縣委書記。1964年,任中共海南區委副書記,這是他第一次到海南工作。1971年調回省裡任職,擔任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1974年任中共肇慶地委書記、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主任、肇慶軍分區第一政委。1981年4月起,許士杰先后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廣州軍分區第一政委、廣東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擔任廣東省委常委兼廣州市委常務書記、書記期間,經常深入基層,注重調查研究、開拓創新,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被廣州市民推舉為“十大杰出公仆”之首。
1987年9月,許士杰任海南建省籌備組組長﹔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擔任中共海南省工作委員會書記、海南省委書記、海南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並當選為海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作為海南省首任省委書記,許士杰把實現鄧小平對海南經濟特區的構想作為領導海南改革創新發展的最大動力。1988年9月,在中共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許士杰作《放膽發展生產力,開創海南特區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放膽發展生產力,一時成為特區人的口頭禪。“發展市場經濟”,也很早在黨代會的報告中提了出來。許士杰以強烈的改革開放意識,著眼於發展生產力,提出首先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從1988年始,海南率先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架構﹔探索以股份制為主的合作制經濟,“特區中的特區”洋浦應運而生。許士杰認准一個方向,就是要打破一切妨礙生產力發展的條條框框,海南經濟特區最關鍵的是必須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對外開放就是和資本主義打交道,資本主義國家通行的是市場經濟規則。隻要堅持共產黨領導,各種經濟形式、發展形式都可以試。海南建省之初,許士杰率團到香港、新加坡、泰國考察,宣傳海南開放的優惠政策,拜會工商金融界人士,學習和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則。許士杰認為要放膽發展生產力,國際上通行的經驗都可以試,可以做。他提出海南干部要具有“五湖四海”:即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懷,戰略的思維。要與國際市場對接,考慮問題要用世界眼光。要大氣,不能目光短淺,不能計較一事一物的蠅頭小利,不要怕別人來海南賺錢。要海納百川,讓海南成為全國人才制高點。在海南經濟特區創業發展,不能有一夜暴富思想,要艱苦奮斗,在打基礎中前進,要創造性地用足用活中央賦予海南的特殊優惠政策,凡是政策沒有明文規定不可以干的,隻要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就可以大膽試驗,大膽實踐。
1989年3月,圍繞洋浦成片開發問題在國內外引發所謂“洋浦風波”。面對巨大壓力,許士杰等海南省主要領導聯名上書中共中央、國務院,詳細匯報引進外資開發洋浦的意圖、原則和具體做法,指出一些人對洋浦開發的指責完全是離開時間、地點、條件看對外開放政策。許士杰等對洋浦開發模式據理力爭,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4月28日,鄧小平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況后,認為海南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機會難得,不宜拖延,但須向黨外不同意見者說清楚。手續要迅速周全。”很快平息了關於洋浦開發模式的爭論。1992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資開發洋浦地區的批復》,正式批准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洋浦的開發建設,對海南經濟特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許士杰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是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1991年7月27日,許士杰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71歲。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程小斌
往期回顧:
海南黨史百名人物|海南黎族領袖王國興:不當“山大王”一心跟黨走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